德国画家丢勒说:“求知,以及通过求知去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天赋。而真正的艺术,是包含在自然及其记忆之中的,谁能发掘它,谁就能掌握它。”这句话极富思辨,很有道理。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图像浮现出来的关于自然和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碎片,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慰藉与救赎,能让我们短暂地忘却世界的冷漠和内心的隐痛,体味时光的质感和生命的温暖。对画家来说,绘画的主要任务,就是表现活生生的人的精神与存在的东西。这是欣赏陕西画家王肖峰国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感慨。出身于普通家庭,境遇坎坷却又自强不息的王肖峰对艺术有一种发自内心、血肉与共的旨归追求。他常常仰对青山,俯视流水,搜尽奇峰:采风自然的山川河流以作灵魂的汲养,临摹先贤的锦绣华章以开阔眼界,墨守砚田濡染色彩以滋润情怀--道法自然的价值观铺就了他艺术的底色,也孕育了灵性与激情,使他执著地在翰墨丹青间蒸腾着自己的才华与生命。
山水画自魏晋发轫之后,无论是被誉为“南宗”李思训的青绿山水,还是“北宗”王维的泼墨山水,都有着“写心造境”的特点。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更为精当地说道:“以山水为血脉,以艺术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形,故得水而活,草木而华,烟云而秀媚。”王肖峰师承著名国画大师张义潜先生,后又熏染于著名画家徐义生、梁耘先生门下,擅于山水,兼工花鸟。从他的山水画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笔墨的研习是刻苦的,从中汲取了很多有益于自身语言艺术阐述的精髓。他用墨,大块湿润;用水,大片淋漓,使颜色不燥,层次感强,墨润笔精,烟云轻动。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卓然之姿,但功底是扎实的,意向是明确的,品位是高雅的。在他的笔下,笔墨不仅是造型的手段,而是表达心绪的载体。其近作《太白春晓》《秦岭深夜》《松山云泉》《彩云间》及《苍崖碧树出人家》等陈炉系列作品中,或浸透着对艺术神话般的憧憬,或洋溢着对大自然崇敬的礼赞,或透出怯生生地探索,或流露出气昂昂地自信……在这里,人与自然平等地对话,山水不再是那种只为文人墨客们遣怀逸兴而存在的工具,而是才情生命的表现方式。因而,肖峰作画时放情自然,各取生机,点画之间,意蕴于先。他很注意对画面意境的掘发,使画面用意深沉,用墨却活泼洒脱;蓝天白云,丽日和风,山岚白露,风霜雨雪,所有的自然都是生命的本色--听风送涛声,落叶萧萧,看细雨弄柳,茅屋板桥;揽天籁于心胸,悟自然之妙谛,仿佛进入了一种荡思八荒,游神万古的境界。这境界是自然恩赐的,也是艺术赋予的,拥有一颗平常心的画家,在还原自我的本色中,恢复自然的原貌,唤醒沉睡的记忆,让生命充满生机。
罗丹说过:“所谓艺术,就是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愉悦,是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山水是自然的精魂,折射着一个民族的底蕴和情操,也萦荡着才子佳人澄澈的艺术情怀。肖峰先生精通尘世性情,常怀君子气息,是一个追求美和真诚的人。美和真诚需要艺术源脉的延续和集成,也需要画家心血的磨砺和支撑。“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张载语)。国画是明心见性的艺术,对曾经沧海、常怀感恩的肖峰先生来说,创作与名利无关,也不做稻粮之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担当,自由思考的成果--他把艺术创作当成生命的交换过程,而这过程又升华着、深刻着他的生命。这样,我们阅读王肖峰的山水画作,便如读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文,亦似清朗的山间生活小唱:那形而上神而下的峻美,那颜色的五彩奏响,那笔线的阴阳顿挫,那墨韵的融和生化及种种艺术之演绎,都蕴结着一个画家爱生活、爱自然,爱艺术的自发本性和艺术灵性;这种放怀自然的纯净、美与真诚的诠释,恰恰是这个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代所亟需的。
作者简介:
李 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现为西安国学院院长、《国学》文化期刊主编。著有《听那立体的乡愁》《风中的灯有多美》《为花堪惜风雨》《言淡如风》《大爱无疆》《一钩新月天如水》《最后那片竹林--吴三大艺术评传》《美乡醉梦人--茹桂艺术评传》《天容海色--雷珍民艺术评传》《人民艺术家--石宪章评传》《阆风游云--草圣张旭评传》等散文评论集多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